发布日期:2025-01-24 20:09 点击次数:185

在北京丰台区的王佐镇,有一个村叫“怪村”。该村处于六环路上,是一个安居乐业的村子,并不是它里边儿真的特别“怪”。
北京怪村之所以被称为“怪村”,主要有以下原因。
一·“怪草”的传说:
据说,过去村子前的一条小河中长有一种奇特的草,这种草的草茎坚韧无比,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,还不容易被水浸湿,因此被称为“怪草”,村子也因此得名“怪草村”,后来简称为“怪村”。
二·历史记载:
根据光绪十五年的《良乡县志》记载,该村曾被称为“怪坨村”,后来简化为“怪村”。

京西太平鼓(怪村太平鼓)是北京市丰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舞蹈,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。

“薄羊皮、藤子棍,人舞鼓、鼓缠人”……传说中的平鼓,又被称为“扇鼓”、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,是北京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外界看不懂的朋友们可能确实以为他们拿着个扇子跳舞呢。
京西太平鼓的历史悠久,早在明代就已经在北京地区出现,并在清代以后逐渐盛行光大,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。它不仅是当地民众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京西太平鼓早期主要是满族妇女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,表演时她们手持太平鼓,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,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力量感(就是说至少在清一朝已经传承了200多年)。
直到20世纪初,男子才开始逐渐加入这一舞蹈表演中,使得太平鼓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。
当然,民间也有更早的传说,说是最早来自于隋唐时期的祭祀仪式,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,也希望一直都有太平盛世,所以就把这个打法的鼓叫做太平鼓。
明代时曾有古籍记载:“童子挝鼓,傍夕向晓,曰太平鼓。”

太平鼓活动通常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,是当地民众迎接新年的重要活动之一。因此,北京地区也将其称之为“迎年鼓”。在活动期间,人们身着盛装,手持太平鼓,欢聚一堂,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。
2008年6月7日,京西太平鼓(怪村太平鼓)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,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项目编号为Ⅲ-1。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京西太平鼓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。








怪村太平鼓,以其小巧精致的动作、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和明快流畅的节奏,生动展现了这门艺术高超的技术水准和深厚的艺术价值。其内容多取材于村民的日常生活,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,还是节庆欢聚的喜悦瞬间,都被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,使得表演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,令人倍感亲切,仿佛置身于那朴实无华而又充满欢声笑语的乡村生活之中。
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动作简单易学,便于广大村民参与,而且队形变化丰富多样,既有单人独舞,也有多人配合,展现出团队协作的力量和默契。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,使得怪村太平鼓在民间广泛流传,无论是年长的村民还是年轻的一代,都对这种表演形式情有独钟,视之为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怪村太平鼓中用作舞蹈道具的鼓,更是独具匠心。这些鼓以桑皮纸为主要材料,经过精心加工而成,制作工艺独特,既结实耐用,又声音清脆悦耳,为表演增色不少。每一面鼓都仿佛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,将观众带入那欢快热烈的舞蹈氛围之中。
怪村太平鼓套路众多,最多时可达几十种,每一套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动作特点。目前仍保留有“圆鼓”、“圆鼓代推磨”、“四方斗”、“六方斗”、“八方斗”、“卧娃娃”、“三人两头忙”等13套,其中“三人两头忙”和“卧娃娃”最具特色,是表演中的亮点,深受观众喜爱。
怪村太平鼓的音乐同样令人赞叹。它由曲牌和歌词两部分组成,曲牌又叫“鼓点”,既是套路名称,又是音乐曲牌。太平鼓曲牌以2/4拍居多,节奏明快,富有动感,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,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。歌词在表演时打一段鼓唱一段,内容主要包括“绳歌”、“十二月古人名”、“太平歌词”等,其中“十二月古人名”和“绳歌”是目前能收集到的较为完整的歌词,它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,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
作为中国北方传统鼓文化的当代遗存,怪村太平鼓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还为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然而,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,怪村太平鼓面临着后继乏人、失传的风险。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,怪村村民正积极行动起来,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、组织演出等方式,致力于培养太平鼓表演的后备力量;同时,他们还深入挖掘整理即将失传的珍贵资料,绘制动作图谱,将太平鼓这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传承下去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